【安中时评】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史是最为生动的教材和最可宝贵的资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前进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史学习教育始终贯穿于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1941年毛泽东主持编辑了党的历史文献《六大以来》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后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中对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了总结:一是“作为借鉴”;二是“统一思想”。195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为了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顺利开展,胡乔木同志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成为各地庆祝建党三十周年党史学习的主要材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2021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重要部署。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门学问,管总的是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灵魂和核心,是世界观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应用,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向,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基本遵循。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科学论证了党的事业的光辉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集中表现为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一文集的出版。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最为基本的总结,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党的历史作出的客观性总结。党史观的首要问题是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党史观的性质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理论品格,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思想基础。

以大历史观为思维方式。大历史观是研究党史宏大而又综合的视野,也是正确党史观形成的思维方式。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视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是将党史置于广阔空间背景和延绵历史长河中进行考查和诠释,从而避免单一和孤立考查党史的封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和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大历史观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民族与世界,沟通部分与整体,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整体性的方法论原则。正是因为党史观是一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党史观,因而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的视域来学习、研究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只有以大历史观为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才能对党史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客观,大历史观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一条红线。

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恩格斯提出“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经典表述”的称谓。人们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而唯物史观是人类历史观的彻底形态。唯物史观蕴含了“具体历史”的精神内核,这种“具体历史”的精神内核内在的包括了历史性与具体性两个基本维度。唯物史观“具体历史”的精神内核为正确党史观的树立提供了根本方法,历史性和具体性是“具体历史”的一体两面。党史历史性的要义在于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作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贡献,认识到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党史历史性的要义还表现在党史的客观性,党的历史是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客观历史,对党史人物、事件的总结和定性都是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党史具体性是指党史是具体化的存在和客观化的过程,而不是抽象或主观意义上的臆想,当然这种具体性是蕴含普遍性原理的具体性。

以“两个决议”为重要依据。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了我们党过去二十四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历史文献。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杰出贡献,详尽阐述了党史上“左”倾错误及其危害、根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对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作出了总结,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这两个决议作出的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决议的内容都是不同,但都是对一定时期党的历史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的历史遗留问题并对党史的人物和事件作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促进了党的团结统一,凝聚了事业发展一往无前的力量。两个《决议》的诞生说明我们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同时两个《决议》不仅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典范,也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依据。只有以两个《决议》以及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才能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批判对象。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源于现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近代以来的激进反传统和全盘西化主张,其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有色眼睛切入中国共产党历史,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来削弱党的领导。苏联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联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在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苏联解体的文化根源:“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坚决批判,注重防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等错误倾向,要引起高度警惕。”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片面性、虚假性本性,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性本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百年党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辉煌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党史学习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一往无前的必修课。以正确的党史观指导党史的学习教育活动,既要我们传承好百年党史的红色基因,又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党史观为引领不断开创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郭跃,安徽中医药大学理论宣讲团成员,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